|
|
 |
山地風景建筑外部空間設計中尺度問題的探討
|
|
新聞來源:鹽城鼎泰公司 |
|
|
一、研究背景 1.1顯靈山基地概況 終南古樓觀顯靈山老子圣像景區南部為秦嶺山脈終南山段,北面為關中平原。 1.2規劃布局及設施內容(如圖1所示) 終南古樓觀臺顯靈山老子造像景區共分為四部分: 1、入口廣場:位于說經臺東側山腳下,是游人進入顯靈山老子造像景區的前導空間。 2、朝拜廣場:位于說經臺東側顯靈山山腳下,廣場入口處設置牌坊一座,起到引導朝拜。 3、環山碑廊:環山布置四層碑廊,廊內立石,鐫刻海內外各種版本的《道德經》。 4、圣像臺:位于顯靈山頂,圣像臺上立18米高老子圣像。圣像臺下的建筑為“六十甲子神”護法堂。 二、設計中遇到的問題及其解決方案 2.1與顯靈山規劃的選址、整體設計相關的尺度問題——千尺為勢 建設用地顯靈山為甲方即樓觀臺道觀選定,雖然本人并未參與建設用地的選址工作,老子圣像這一頗具代表意義建筑造像顯然需要比較突出的位置,如何選址才能更加突出老子圣像? 古人講“千尺為勢、百尺為形”、“形乘勢來”,從這個道理看,我們可以利用高低錯落的山勢,選擇山體不高但位置突出的山體,借其頂部造像,借山勢突出造像。 從實際踏勘和地形圖分析,不難發現,顯靈山雖山體不高,但位置卻很特殊,從下圖(圖2顯靈山景區位置圖)來看: 顯靈山海拔約600米,在秦嶺終南山北坡地段,位于整個終南山北坡平緩地帶,雖然本身地勢不高,但終南山整體的山勢越靠南越陡,顯靈山以南兩座臨近的山峰海拔高度約1000米。這樣一來,顯靈山雖然海拔低,但南部由一群較高的群峰環抱而成,反使顯靈山的位置在群峰中更突出。 環山建廊,山廊一體,更加突出了顯靈在終南群峰中的地位,這樣一來,顯靈山作為一個整體與山前縱向進山的主路相對,山體與進山主路入口的距離大約就在 300米左右,恰恰滿足了“千尺為勢”的尺度規律,恰恰滿足了“千尺為勢”,的尺度規律,由入口望向山體,疊廊隱現,層層環繞,使得顯靈山在群峰中分外突出,成為迎接游客進山的前導,形成了良好視覺觀感,取得了最為恰當的心理感受。 2.1顯靈山景區規劃設計中建筑的尺度問題——百尺為形 顯靈山規劃主要的兩部分建筑,一是環山碑廊,另外就是山頂的老子圣像和六十甲子神護法堂。問題就在于兩者在規劃的空間效果中各自起什么作用?怎樣控制其尺度取得良好的空間效果? 環山碑廊主要是突出顯靈山在群峰中的地位,主要起襯托的作用,因此碑廊高度不能過高,整體不能高過周邊的樹木,依靠三層碑廊隱約而現的體量使山體突出,但不會過分搶眼。 山頂的老子圣像臺和六十甲子神護法堂則是整個顯靈山規劃的點睛之筆,而碑廊整體態勢也恰恰在突出頂部的老子圣像。由于從外部空間上看,頂部的老子圣像其尺度經過推敲控制在18米高。山頂距山腳的水平距離約為250米,按比例計算,大約相當于從25米外望向1.8米高的人。古時百尺大約等于現在的23米 —35米,這恰恰符合“百尺為形”的尺度規律。日本學者蘆原義信也在其專著《外部空間設計》中闡述過,這一距離大約是人眼能看清遠處的人輪廓和面部表情的距離。因此這一比例為人們賞景贏得了恰到好處的視覺觀感,從山腳遠望,恰似圣哲老子在群峰當中講經說法,讓人不由心生敬意。 三、相關的理論支撐及山地風景區外部空間設計的經驗總結 前面遇到的問題參照了古人的“形”“勢”理論,以及蘆原義信等現代學者關于外部空間設計的學說。下面就對古人“形”“勢”尺度含義及其與現代尺度的關系進行論證、并結合近現代相關理論對山地風景區外部空間的設計理論和經驗做進一步探討。 3.1“形”“勢”的尺度含義及其與現在尺度的換算 ?。?)“形”“勢”的概念探源及其尺度含義的形成: 對“形”“勢”在尺度概念上的相關研究著述中傳世較早的如漢青烏子的《葬經》、三國時期魏國管輅的《管氏地理指蒙》、和東晉著名學者郭璞的《葬書》,其中對“形”“勢”的含義和相互關系進行了定性的探討,并提出了定量的解釋:“駐遠勢以環形”“遠為勢,近為形;勢言其大者,形言其小者?!盵]“千尺為勢,百尺為形?!盵] 尤其是漢青烏子的《葬經》中所提到的“千尺為勢,百尺為形”,這是對“形”“勢”概念較早作出的尺度層面上的解釋,這表明至少從漢代起,“形”“勢”的概念就已經有了較為明確的尺度含義。 概括來講,“遠為勢,近為形;勢言其大者,形言其小者”是對“形”“勢”概念最好的定性解釋:勢就是更遠更宏觀、尺度更大的事物或看待事物的視角,形就是更近更具體、尺度更小的事物或看待事物的視角;“千尺為勢,百尺為形”是對“形”“勢”概念最好的定性解釋:“勢”代表的尺度大約為古代的1000 尺,“形”代表的尺度大約為古代的100尺。 ?。?)古代“形”“勢”與現代尺度的關系 “千尺為勢,百尺為形”作為“形”“勢”尺度規律的精華,使人們在實踐中具體應用時有了更為明確的參考。從歷代出土文物及資料記載來看,尺的長度不同歷史時期長度不同,舉一些數據: 1957年甘肅酒泉漢墓出土銅尺一尺等于現在23.1厘米 隋朝時一尺等于現在29.6厘米(據《隋書?律例志》記載推算)www.ownlike.com
地下室堵漏 礦井堵漏 隧道堵漏 堵漏公司 堵漏 高壓堵漏 電纜溝堵漏 |
|
 |
 |
|